
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,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,
如非您本人操作,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
《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》 2020年47卷5期 564-568页 被引0次 ISTICPKU
【摘要】 阿尔茨海默病(AD)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,其特征是以记忆为主的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.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早发性AD(EOAD)和晚发性AD(LOAD),二者在临床进程和神经病理学方面存在差异.近年来,多种影像学技术和新型示踪剂的开发促进了AD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的出现,为深入了解EOAD和LOAD的影像学特征提供了依据.该文旨在对EOAD和LOAD的磁共振成像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、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总结,探讨两种类型AD的影像学特征与区别.
【中文期刊】 黄旭升 崔丽英 樊东升 李晓光 刘明生 商慧芳 姚晓黎 卢家红 张旻 陈嬿 牛琦 陈雪平
《中华神经科杂志》 2019年52卷10期 866-871页 被引0次 ISTICPKUCSCDEMBase
【摘要】 第29届国际肌萎缩侧索硬化(ALS)?运动神经元病会议于2018年12月7—9日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召开.会议分23个专题,专题报告及交流论文109篇,壁报交流515篇.本文就此次会议某些专题进行简要介绍,涉及基础研究、临床研究以及临床试验.其中,基础研究包括遗传学与基因组学、轴突变性、疾病模型及临床前治疗策略;临床研究包括流行病学、疾病进展、认知行为改变、神经病理、神经生理、神经影像及生物标志物.
【中文期刊】 黄旭升 崔丽英 李晓光 刘明生 商慧芳 笪宇威 张旻 陈嬿 金庆文
《中华神经科杂志》 2018年51卷11期 932-936页 被引1次 ISTICPKUCSCDEMBase
【摘要】 第28届国际肌萎缩侧索硬化(ALS)-运动神经元病会议于2017年12月8—10日在美国波士顿召开.会议分23个专题,专题报告及交流论文102篇,壁报交流446篇.本文就此次会议某些专题进行简要介绍,涉及基础研究、临床研究以及临床试验.其中,基础研究包括遗传学、细胞生物学及病理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ALS相关病理;临床研究包括ALS疾病进展、认知行为障碍以及生物学标志物.
《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》 2018年45卷1期 37-41页 被引0次 ISTICPKU
【摘要】 目的 以12月龄的APPswe/PS1 dE9双转基因小鼠为对象,研究自噬及Rab9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过程中的作用.方法 以同窝同龄同性别野生型小鼠脑组织为对照,采用免疫荧光检测12月龄APPswe/PS1 dE9转基因小鼠脑组织中Aβ1-16、LC3B和Rab9的表达;采用Western B1ot对脑组织中LC3B-Ⅰ、LC3B-Ⅱ和Rab9蛋白表达进行定量分析.结果 12月龄APPswe/PS1 dE9双转基因小鼠的皮质及海马区域有大量典型“有致密核心”的老年斑分布.12月龄的APPswe/PS1 dE9双转基因小鼠脑内LC3B和LC3B-Ⅱ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LC3B:0.819±0.034 vs.0.390±0.047,P =0.0005;LC3B-Ⅱ:0.162±0.004 vs.0.067 ±0.001,P<0.0001).12月龄的APPswe/PS1dE9双转基因小鼠脑内Rab9呈粗颗粒状,聚集为“半月形”,分布于核周区,与在对照组小鼠脑内分布的形态不同;但两组在Rab9表达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0.481±0.071 vs.0.508 ±0.064,P>0.05).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过程中存在自噬诱导的增加和Rab9的功能和/或分布异常.
【关键词】 阿尔茨海默病; APPswe/PS1 dE9双转基因小鼠; 自噬;
《内科急危重症杂志》 2017年23卷3期 177-181页 被引6次 ISTIC
【摘要】 阿尔茨海默病(Alzheimer's disease,AD)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,约占痴呆类型的60%~80%;临床表现为记忆、语言等认知功能不断恶化,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,并可出现各种精神行为症状.AD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、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之后,引起老年人死亡的第四位原因,也是老年人重要的致残因素,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.然而,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AD的药物并不能完全阻止疾病的进程,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.因此,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或辅助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.
《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》 2016年11卷3期 203-206页 被引4次 ISTIC
【摘要】 目的:探讨各部位硬脑膜动静脉瘘(DAVF)的临床表现和诊断,以及合并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.方法:回顾性分析DAVF患者54例,研究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特点,并分析DAVF患者合并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.结果:DAVF临床表现多样,其中以头痛(64.8%)、眼征(37.0%)、耳鸣和颅内杂音(31.5%)、运动及言语功能障碍(24.1%)最为多见.DAVF以海绵窦区(29.6%)为最好发部位,其次为横窦-乙状窦区(24.1%).除海绵窦和上矢状窦区DAVF外,其它部位的DAVF均以男性多见.33.3%的DAVF患者伴颅内出血,7.4%伴脑水肿,11.7%有近期手术和外伤史.瘘口位于大窦区和非窦区、男性、皮质静脉引流和皮质静脉扩张是DAVF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.结论:不同部位的DAVF各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.
《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》 2016年11卷5期 464,466页 被引2次 ISTIC
【摘要】 1 临床资料 患者,女,21岁,因“反复抽搐19年,再发加重2d”入院.患者19年前因全身抽搐伴意识障碍诊断为“癫痫”,服用丙戊酸钠加苯妥英钠片后,每月约发作1次,表现为肢体抽搐,持续1~2 min,无意识障碍.近2d患者停药后出现全身抽搐倒地,口吐白沫,双眼上翻,伴意识丧失,持续数分钟,给予鲁米那肌注后抽搐缓解,但意识模糊,精神差,生活不能自理,为求诊治来住院.既往无特殊病史,出生正常,无家族史,自幼智力学习较同龄人稍差,但生活可自理.体检:发育中等,眼神游离,精神恍惚,反应迟钝,对答交流差,前额部皮肤擦伤,余无明显阳性体征.入院后行血常规、凝血常规、尿常规、心电图、胸片均未见明显异常.
《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》 2015年10卷1期 31-35页 被引5次 ISTIC
【摘要】 目的:总结近10年肌萎缩侧索硬化(ALS)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.方法:收集ALS住院患者139例,对其临床资料,如年龄、性别、家族史、发病特点及肌电图结果进行综合分析,并对一个可疑家系进行基因测序.结果:住院患者中男性和女性人数比为4∶3,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,初次就诊时间平均为13.8个月.以脊髓症状起病的较以脑干症状起病的男性患者发病早,而以脑干症状起病的较以脊髓症状起病的女性患者发病早,但起病年龄、部位及性别之间无显著相关性.少数患者出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、周围或中枢感觉传导通路障碍及视神经受累.电话随访提示小部分患者可以持续口服利鲁唑,疾病晚期时仅小部分患者考虑或已行胃造瘘术,且患者临床决定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.其中发现的一个遗传性ALS患者家系的致病位点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上一杂和突变.结论:ALS早期的非特异性症状延误了患者的入院就诊时间,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,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寻找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.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突变是其发病原因之一,而患者的其他病史与ALS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.